当前位置: 首页 > 小故事 > 睡前故事 > 正文

聪明的回答

睡前故事聪明的回答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个哒哒国,哒哒国的国王是个十分暴虐的人。为了阻止外乡人来哒哒国定居,国王颁布了一条残忍的命令:凡是来到哒哒国的外乡人必须跟哒哒国最凶猛的野兽进行一场角斗或者回答出国王的一个问题才能过关,否则一生都要被囚禁在哒哒国的监狱里,还要做苦役。

一个外乡的年轻人很不幸被国王的卫队抓到,当他被押解到国王的面前时,国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们哒哒国是不欢迎外来人的吗?为什么闯入?

年轻人却一点也不惊慌,他抬起头大声的对国王说:我认为您颁布的这条法规是不合理的,所以我来提醒您,希望您能够废除这条规定。

国王听后冷笑了一声说:等你过了我这关,活下来再说吧。选择吧,是跟我们最凶猛的野兽进行角斗还是回答我的一个问题。

年轻人不慌不忙的说:跟野兽角斗,我不擅长,但帮您解决问题嘛,我倒是很荣幸。

国王大怒,指着年轻人喊道:跟野兽角斗你会尸骨无存,而我的问题从来都没有人能回答出来,无论如何你都不能活着走出哒哒国了。

年轻人微笑着说:你别气愤,还是赶紧问问题吧。

国王看了看年轻人说:你听好了,我的问题是猜猜我现在想的是什么。

国王话音未落,下面的文武百官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有人说年轻人真可怜,太不自量力了;有人说国王的问题太高明了,根本无法回答;还有的人一边叹气一边摇头认为这条法律永远都无法废除了。

可是年轻人却丝毫都不紧张,只见他整理了一下衣衫,郑重其事的对大家说:我以为是多么难的问题呢,没想到不过如此呀。我的答案是国王殿下现在想的是杀了我。

看国王一时没有明白过来,年轻人又解释道:假如您心里确实想的是杀了我,那么我猜对了,您必须放了我。

没等年轻人说完,国王就怒吼道:你猜错了!

年轻人马上说:假如我猜错了,那就说明您心里不想杀我,那么我依然免于一死,这是您亲口说的,大臣们可都闻声啦!

这样一来,国王便哑口无言了,但是由于年轻人机智的回答,国王也因此熟悉到了外乡人的智慧,于是真的废除了这条法令。还颁布答应本国人与外乡人通婚的法令,并把哒哒国的公主嫁给了年轻智慧的外乡人。

生活生活聪明

1.当你超过别人一点点,别人会嫉妒你;当你超过别人一大截,别人就会羡慕你。

2.假如你喜欢热闹,很可能是因为你灵魂感到寂寞,需要用喧嚣来填补你的心灵世界;假如你喜欢孤独,很可能是因为你内心世界充实丰富,并且不需要旁人介入。

3.同学聚会时,混得特殊差和混得特殊好的人一般都不会参加;前者或许是因为不好意思,后者则是实在太忙。

4.你被别人嫉妒,说明你卓越;你嫉妒别人,说明你无能。

5.恭维你的人越来越多,不一定是他们喜欢恭维人,而是因为你喜欢被恭维。

6.喝酒时,想巴结你的人和想让你出丑的人会一直找你干杯。

7.真正了解你的人,除了你的朋友外,就是你的对手,所以,请重视对手,因为他们能最早发现你的过失。所以,请感谢对手,因为他们能使你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8.不管你爬到多么高的位置,把握多么大的权力,永远不要在故友面前摆架子,那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

9.不管你对抽烟喝酒的态度是赞成、反感还是无所谓,它们都是把现代人情感拉近的最快方式。

10.不论你如何了解一个人,那都是片面的,不是全部。

11.名声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你不花精力去追求它,它会找上门来;你拼命去追求它,它倒摆起架子来了。

12.假如一个人什么生活嗜好都没有,那么他往往也没有好朋友。

13.男人最怕女人问他爱不爱她,假如答得太快,她会说他草率;答得太慢,她又会说他不坚定。

14.假如上帝和魔鬼同时去追求一个漂亮的少女,那么最终赢得少女芳心的很可能是魔鬼。

人生故事散说聪明

聪明一直为世人看重,佛教经典浩如烟海,可是其最核心的理念就两条:慈悲和聪明。孔孟之道在中国深入人心,其最高境界是“中庸之道”,而要想达到“中庸”,没有大聪明是不可能的。老子是有聪明的人,他的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就让后人研读了两千多年。庄子也是有聪明的人,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瑰丽,令人欲罢不能。

儒释道三家学说,互相之间固然有差别,但其创始者无不具有高度的人生聪明,其经典著作无不饱含聪明。这一点是三家相同的。可见,聪明是古圣先贤们的“最大思想公约数”。

智慧不等于聪明。

智慧在很多时候甚至还是聪明的敌人。

不少智慧人爱“耍小智慧”,结果因小失大。

现在的社会一点都不缺少智慧人,可是却缺少有聪明的人。就一些行业而言,智慧人如过江之鲫,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智者依然寥若晨星。

智慧人爱动心机,凡事都要做功利性计算,“预算”的结果是利大于弊则“行之”,若“预算”的结果是弊大于利则“避之”。智者不专心机,甚至不愿计算,他们意志坚定,行为果决,经常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智慧人惯于趋利避害,智者为信奉不计成败利钝。

因为惯于趋利避害,所以智慧人经常与聪明擦肩而过;因为不计成败利钝,所以聪明经常青睐意志坚定、行为持久的人。

怎么样获得聪明?孔子说“好学近乎智”,释迦牟尼佛说“求慧莫过于广学多闻”。圣贤看重的都是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能坚持学习并能从中获得愉悦,这本身就是有聪明的表现。

说现在缺乏有聪明的人,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好学之人不多。很多人也在学习,但他们学习的功利性太强,不是为了考大学,就是为了考职称,还有的是为了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大学、职称、资格证书都不是坏东西,但若把学习的目的仅仅定位于此,那么,这样的学习境界就有点低,与“开聪明”的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

功利心太重、欲望太多之人难以拥有聪明,“利令智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宁静的心态是获取聪明的先决条件,而焦躁不安、贪心不足是追求聪明之大忌。

现在的社会有浮躁之气、暴戾之气、焦躁之气,独独缺少静定之气、温润之气、从容之气。这样的风气不利于智者的诞生。

所以,要想成为智者,我们实在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

“智者不饮盗泉之水”,说的是孔子,他厌恶“大盗”,故对“盗泉”也抱有一份警惕。有人以为孔夫子是小题大做,我倒认为这是圣人律己甚严的表现。类似表现的先贤还有曾子和墨子。曾子极孝顺,经过一个叫“胜母”的故里,认为这个地名有悖于“孝”的理念,所以就不进入了。朝歌是殷时的都城,墨子经过此地时,认为“朝歌”之名严峻违反他“非乐”的主张,所以就调转车头回去了。这便是后人说的“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的典故。

广学多闻之外,严于律己也是抵达聪明殿堂的重要法门。放纵自己欲望的人不可能有聪明。古人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的要求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难,但对智者来说却是一门必修课。

人生故事等待的聪明

很多事,是必须要等的。比如:水沸,饭熟,路口的红灯,等等。

很多事,如节气,不到时候不会发生,有它精准的时间刻度。如茫茫人海中两个人的相遇,需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需要等机缘成熟。

瓜熟,才会蒂落;过完今天,才会是明天;雨过了,才开始晴天;这条路走完,才会拐上另一条路……等待,是时间的一部分,所以注定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性急的人,却恨不得省略过程。可没有了过程,还有什么意思呢?

有聪明的人,懂得细细品味过程中每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懷一颗安详的心,从容等待,等那些美好的、拥有幸福感的事。如一朵悄悄绽放的花,面向白云蓝天,于渐渐清风中,等蝴蝶翩翩飞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