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真的一言不发吗 徐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姓名:曹操(155年~220.3.15)别名:曹孟德、曹吉利、曹阿瞒国籍:三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出生日期:155年(乙未年)逝世日期:220年3月15日(庚子年)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主要成就: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代表作品:《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谥号:武皇帝庙号:太祖陵墓:高陵
中文名:徐庶别称:徐福、单福(《三国演义》中化名)字号:字元直民族:汉族出生地:颍川郡(治今河南长葛市东)长社县职业:谋士主要成就: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官职: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今天古史亭为大家带来徐庶,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民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根据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演化而来的,说的是徐庶本来投奔了刘备,曹操听说了足智多谋的徐庶,便想把他收入自己帐下。
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正所谓“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历史上的徐庶进曹营后真的是一言不发吗?从正史来看,恐怕并非如此。正史对徐庶记述甚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徐庶投奔刘备后,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刘备为图霸业,请来诸葛亮出山相助,三顾茅庐也自此成为千古佳话。
徐庶原名叫徐福,年少时就十分的有义气,在一次为人报仇逃走的路上被抓了,得救之后改名为徐庶。公元192年,因为董卓在京城作乱的缘故导致兵锋四起,并祸及到徐庶生活的颍川郡一带,于是徐庶和同郡的石广元一同前往荆州避难。在荆州的时候他认识了诸葛亮等人,并成为了挚友。
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出陇上,还一直挂念着好友。听说徐庶只做到御史中丞,不禁感慨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诸葛亮的感叹,一直有多种解释,但没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在那个年代,各运奇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其实,我们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徐庶之所以进曹营后默默无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四个字“人事制度”。曹操任人唯才不假,但其手下人才实在太多,徐庶入魏后,作为新人,资历尚浅,而且又是半路归降,得不到曹操的信任是不难理解的。徐庶一生,虽没有干出大事业,但忠厚、坦诚、正直,孝敬父母、推荐人才,一直为后世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