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代一打仗就缺粮的读者,下面故事亭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具体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一顿不吃饿得慌!老祖宗的话还是有几分的道理的。人嘛,再怎么样,粮食是少不了的,只要这个人还在,粮食是第一重要。
寻常的时候,我们不太注重粮食的重要性,可是一到要害时刻,粮食安全就成了重中之重,比如今年的全球疫情。要我说,疫情还是小事,和战役相比,那的确是个小事,你知道战役得消耗多长粮食吗?这么说吧,完全无法计量,天天是不计其数。怪不得古代有句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甭管你这支部队战斗力多么强,战战斗素养有多么高,一旦缺了粮,就犹如老虎变绵羊,任人宰割。
有人就有疑问了:难道打仗的时候,粮食就消耗大吗?平时军队操练,天天也是该吃吃、该喝喝,也不见粮食短缺呀?为什么一到打仗时候,就喊着缺粮呢?
其一,我觉得应该是战役的特别性导致的。
这话这么讲?你们想想看,和平时操练相比,战役有什么特别性?是运输,正确来说,是粮食的运输。在古代,交通工具仅限于牛羊或者是船,再加上道路的不方便,这给粮食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要知道打仗涉及到的部队可不是几百上千,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涉及到的可是上万人,单是这上万人的粮食就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这不算上路上的粮食消耗。
而且有一点,你们不要忽略,有时候战役在哪里打是无法确定,有可能是在万里之外,这样的话,粮食的运输就成很大的压力。
《史记·平准书第八》记载: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接近200:1)”
由此可见,路上消耗的粮食也是一个问题,不过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最好的结果是安全送达。
其二,我觉得跟征兵制度有关。
古代的征兵制度可和我们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征兵主要来源是自耕农,说白了就不是职业兵。不打仗的时候,就回家务农;一旦打仗,那就马上回归部队。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士兵在平时不打仗的时候,不用朝廷承担粮食,有的可以自带,唐朝的府兵制度就是这样的情况。
当然有时候,部队不打仗了,就可以在一个地方长期驻扎,顺便开垦荒地,自给自足,所以这就是士兵平时不缺粮的原因了。对了,古代这叫做军屯制度,三国时期诸葛亮实行的就是这种。
可是一旦发生战役,粮食就要提前筹备,这得根据猜测战役能够打多久决定。当然,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陷入长期作战,后续的粮食跟不上,那部队立刻分分钟缺粮,这不是开玩笑的。所以古代有些朝代,就会在平时各地建立粮仓,当然这不是给百姓用的,而是给军队用的,也就是军粮。
不过,粮食紧缺的时候,作为主帅,要不变应万变。比如可以就地取粮。啥意思呢?就是说在敌方地盘上,攫取敌方的粮仓,这个一般在城池里都会有的,虽然不多,但也能够应付一阵子。只不过这种方法,受限制太多了,难以正确掌握,所以一般主帅是不会将希望彻底寄托在这里的,粮食究竟是有限的,假如不能尽快取胜,那只有撤退了。否则到时候损失得更多。
由此可见,战役的后勤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经典战争输方就是败在粮食短缺上面的。假如非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尽快速战速决,这样才能够减少军队对后勤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