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奥匈帝国解体:多民族帝国衰亡的一个样本

  很少有哪场冲突像发生在1914-1918年期间的欧洲战役那样永久地改变了人类社会,许多研究它的人坚信,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的长远意义会大过2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897年,垂暮之年的俾斯麦告诉后来出任赴英特使的外交官巴林:“总有一天欧洲大战会因巴尔干该死的蠢事而爆发。”这句话在1914年变成了现实,它造成的后果如今依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清楚看到。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些英雄故事与残酷战争永远让人印象深刻——索姆河畔的惨烈、日德兰海疆的壮烈、加里波利的沮丧、弗兰德斯平原的压抑。但对于大战的挑起者奥匈帝国和他所主持的东线和巴尔干战场,大多数读者至今仍未觉得有需要特地理解的必要。他们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群由不同民族拼凑而成的老迈帝国军队的命运,这些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摧枯拉朽般的打击,并间接消除了盟友在西线战场上胜利的可能性。

  但假如审慎的回顾历史,人们会发现即便在1866年的普奥战役中失败后,奥地利与沙皇俄国仍为一次外交冲突差点走上了武装冲突的道路。这至少说明了,在那时,哈布斯堡王朝并未将沙俄视为可畏的“斯拉夫压路机”。

  但50年后,这种信心荡然无存,数以百万计的奥匈帝国士兵在东线战场上仓皇而逃,对手却是协约国中表现最差的俄国人。甚至在面对同为斯拉夫民族构成的塞尔维亚时,奥匈帝国的军队依旧没能实现战略目的,他们耗费了20个师在这些打过巴尔干战役的老兵身上,按照计划,原本只应仅仅出动八个师。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哈布斯堡王朝并非头一次遭受挫折,三十年战役、拿破仑战役,每一次大战都使得他元气大伤,但从没有一个时期,像普奥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那50年那样,使得奥地利的实力与名望遭受如此巨大的堕落。

  杰弗里·瓦夫罗的新作《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为我们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瓦夫罗是北德州大学军事史中央主任,还在“历史频道”客串节目主持。但促使他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更重要诱因是他的奥匈帝国籍祖父母,他们在大战爆发的前夕匆匆离开位于加利西亚的村庄,远渡重洋来到美国,从而避免了成为接踵而至的战役的消耗品。

  瓦夫罗审慎的重新梳理了奥匈帝国在那次战役爆发前已存在的所有危机:大国身份的没落,多元民族的离心倾向,以及随之而来的内耗,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领袖人才的匮乏和综合国力的滞后。在1900年,作为欧洲第二大国的奥匈帝国为其陆军仅仅度支了4.39亿克朗的经费——这几乎不到任何一个其他欧陆强国的一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