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蔡瑁本是诬陷 不想歪打正着说中了这位大人物

  刘备在荆州的日子,在《三国演义》中被分成了两段。首先是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寄寓荆州的八年时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小说中重点介绍了刘备在刘表手下经历的艰难岁月。小说第三十四回中介绍了一个闻名的“跃马过檀溪”“的故事,而之前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则往往被读者所忽略。这个故事,就是所谓的“反诗”事件。蔡瑁捏造出来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这首诗表露的意思很明显,难怪刘表看后会勃然大怒,兄弟俩差点兵戎相见。

  不过,从历史真相来看,小说家的这个设计说明了《三国演义》中一直极力回避的一个问题:刘备在荆州的表现也确实像这首反诗里所提到的:“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刘备投奔荆州,发生在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此时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取得了战略主动权。之后,曹操回军南下,将立足未稳的刘备赶出汝南地区。刘备走投无路,只能投靠荆州牧刘表。

  对于刘备的到来,刘表的态度非常的矛盾。综合《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大致的情况是这样:

  

  刘备进入荆州之后,刘表虽然亲自到郊外迎接,以上宾礼待之,同时还给刘备增加了部分的兵力。但是不久,刘表的态度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和《三国演义》中蔡瑁的挑唆一点关系都没有。刘表对刘备的态度,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看的非常清晰。郭嘉说:“刘表自知才能不能与刘备相比,委以大任害怕不能有效控制刘备,委以一般职务刘备又不会为其所用。”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自然也就出现了史料中记载的“(刘)表疑其(刘备)心,阴御之”的情况发生了。刘表先是让刘备离开一开始自己给予刘备的落脚点新野,命令刘备去镇守荆州的北部边境,与曹操相互消耗;后来,刘表又将刘备羁縻襄阳、樊城地区,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刘备的控制,防止刘备扩充势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