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篇《诫子书》,他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在他取得光辉业绩的同时,诸葛亮在教子成材方面做的也是相称成功的。诸葛亮的教子之道是什么呢?
诸葛亮出仕后大部分时间都征战在外,国事频繁的他不可能像寻常父母一样整日对子女耳提面命,但这并不表示他就对儿女疏于管教,他常常在书信中语重心长地对子女进行劝诫教育,以治学之规、立身之道到接人待物、约制酒量,要言不烦、周密全面。他教育子女要将修身和追求自我价值作为人生的首要准则。当年他躬耕隆中时便立下管、乐之志,联系自身他深知志向对人的巨大指导作用,于是他要求子女“慕先贤”,立“高远之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这些引人向上的经验之谈对于子女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的。
在循循善诱的言传之外,诸葛亮更注意“正已教人”,即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熏陶自己的子女。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言必行、行必果”,以身作则、刚正不阿。潜移默化之下,子女们无形之中养成了一种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