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盟军的一步步逼近,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42年起便出现了新的格局,两年的战役,东线迟迟不能攻下,原本坚持要依赖强盛的武力攻下苏联的希特勒出于各种考虑不得不选择支持傀儡政府与苏联当局长时间周旋,从而达到夺取东线胜利的目的。而这些傀儡政权中的大多数人也把德军看成自己的救命稻草。
其实这项工作本应在1942年就展开,德军内部的许多军官早有此意,也曾经有过建言,但是因为希特勒本人的反对而迟迟没能实现。但是1943年,在最高元首依旧没有首肯,但已经出现同意的预兆,所以德军内部着手预备这项工作。同年九月份,当地起义军中的领袖人物弗拉索夫被纳粹的高级首脑希姆莱接见,这次非同平常的接见意味着弗拉索夫的解放军将得到德军的支持,他们将长久的和苏联红军展开生死之战。既然不能用德军的生命去换取苏联士兵的生命,那么只好用这些就俄国的少数民族的牺牲为德意志开疆拓土。
一年以后,1944年的11月14日,在德军的撮合之下,弗拉索夫与各种不愿意在苏维埃政权下出力的民族走到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因为不希望同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合作,所以在苏联加入盟国之后,选择了暴起反抗。但其实,这些人在德国即将灭亡的时候又立刻倒向了盟军,所以他们的真实想法不过是不想被苏联红军所统治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些苏联解放军都是来自于巴尔干等地,他们才能够团结在一处。但是,这样的松散组织看似作战英勇,悍不畏死。但是他们名义上的领袖弗拉索夫本人并不能随意的指使这只军队,所有的英勇表象下都是深深地个人英雄主义,一支纪律如此不严明的军队也只能是在大国博弈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德军不可能对他们抱有太大的期望,要害时刻的一锤定音当然还是要依赖德军自身的战斗力。
所以在德军撤退之后,在撤退之后的工事中红军清扫出了一个服从弗拉索夫的排,这只服从德军命令的军队并没有被送上军事法庭,而是毫不留情的被群情激奋的红军士兵杀死!
除了听命于弗拉索夫的军队之外,德军的麾下依旧有很多俄国出身于俄国本地的军队。这些军队的士兵大多都是来自于乌克兰西部以及白俄罗斯西部等地,他们是完全反对红色政权的居民,所以在德军入侵之后,他们并没有同仇敌忾,反倒是将侵略者看成了救苦救难的大救星。其实这也怨不得当地居民,因为战时的苏联采取的就是恐怖政策,高压政策,这些民众多年深受其害,自然而然就有了抵触情绪,再加上外部条件长时间的恶化,慢慢的怨气横生,叛逃倒戈做“汉奸”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很多非俄罗斯族的苏联人都不肯相信新生的共产主义,加上斯大林的凶狠暴虐和制度本身的缺陷,这些人选择了与德军合作。其目的也不过是想要挽回自己的民族文化,多年之后的我们纵观历史,二战时期欧洲大陆的确始终都笼罩在种族主义的阴云之中,这些非俄罗斯族的苏联人完全是出于自保才铤而走险,选择了德军。
一个苏联“党卫军”的士官曾经坦言道:“自己所做出的一切也并非出于本意,对于他们这些少数民族来说无论加入那一方,自身都会被消灭,但是假如选择加入苏联他们的文化势必会先被消灭。所以取舍后,他们才选择了投靠德军。”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苏联与德军交战的长长战线之中,这些非俄罗斯的种族们的做法不一而足,有的甚至既不选择投靠德军也不选苏联,他们同时对两方都开战。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的最终愿望就是德军会在失败的前提下和自己签订条约,从而达到独立的机会。但是很显然德军哪怕溃败之后也没有和他们签订任何的政治条约,最多也不过是资助了他们武器,让这些人在敌后进行类似游击战的骚扰。
这也正是弱小民族的悲哀,一旦身处两个超级阵营之中,站队就成了唯一的保命选择,而站队的之后结果对错,也成了他们日后能够长久生存的唯一指标,德军失败之后,这些人所面临的境遇也只能是忍辱偷生,这的确令人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