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冲。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而他在学术方面留下的著作,如《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为中国近代的学术做出了极大贡献。我们所认识的胡适,是一位学者。但是在胡适的一生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以政客的身份存在的。尤其是在抗日战役时期,胡适的所作所为不夸张的说,都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
带着国仇家恨,远赴重洋
1937年全面抗日战役爆发之后,胡适即被派往美国做驻美大使,虽然逃离了战火纷飞的中国大陆,但是自胡适登上美国西海岸的那一刻起,他的神经就没有一刻放松过。他所要面对的,不是残忍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而是吝啬而又自私的美国佬。
在胡适去美国之前,是不主张对日本宣战的,他的想法和当时包括陈寅恪在内的很多学者是一样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中日之间实力悬殊,假如在毫无预备尤其是在中国表面统一实则军阀混战的形势下仓促对日作战,会造成中国的玉石俱焚,与其玉碎,不如苟全性命,以图他日。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胡适等学者的书生之见没有被当局采纳,而是在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发表了在当时争议颇大的庐山谈话,自此揭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让人感到吊诡的是,在正面战场四大会战惨败之后,中国进入了抗日时期最艰难的时刻,陈寅恪在此时发出过这样的感触“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这其中的对错,也只能供后人评说吧。
美利坚,抗日战役的另一个战场
到了美国的胡适,尽管没有战火的恐惊,但是祖国正战火纷飞,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因为美国的国会中存在着一大批大陆孤立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所以胡适在美国的政坛中屡屡碰壁。于是胡适调换方向,选定美国民众作为突破口,试图得到美国民众的同情,并对美国国会施压。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等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同情之后,美国国会开始动摇。
1938年,胡适经过多方的周旋,终于说服了美国财政部,达成了以桐油为抵押,向美国贷款的协议。协定签订时正值中国武汉会战失守,此时的中国已经打光了所有的技术兵种,虽然庆幸卢作孚完成了所谓“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壮举,但是对于抗战的前景依旧不甚乐观,而胡适从美国得到的这笔贷款,无疑是为垂死挣扎的中国打了一剂强心针。
日本的反攻
日本人闻听胡适出使美国,立即作出应对,接连派出了三名学者前往美国;分别是文学家鹤见佑辅,经济学家石井菊次郎和雄辩专家松井样石。
日本人深知胡适之的才华和能力,所以派出三名学者妄图从各个方面击倒胡适,并且重新树立日本在美国的良好形象。但是日本人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以及日美中三方实力的变更,野心进一步扩大。而美国在做出充分的评估之后,也慢慢将枪口对准了日本,虽然日本方面还有一棵在那个时候看似无法撼动的德意志日耳曼大树罩着。
战役的乌云笼罩着美国白宫,看似平静的太平洋天空下实则氤氲的足以毁灭这个世界的力量。1942年12月7日,罗斯福秘密会见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并且向胡适透露美国预备参展的消息,在得知此消息后胡适长舒一口气,在窃喜自己不辱使命的同时,忽然得到消息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这个消息足以震动全世界,包括此时窃喜的胡适和还没来得及向日本宣战的罗斯福。
历史不容湮没
在美国对日宣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部分不愿面对现实的美国政客将太平洋战役的罪魁祸首归咎于胡适。在他们眼里,是胡适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众横捭阖之术才导致了日美的刀兵相见。此说固然荒谬,但也从侧面证实了胡适在这场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印证了胡适在刚到美国时写下的小诗: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奈何明月照沟渠
在太平洋战役爆发之后,国民党不再需要胡适的演讲来换取美国的同情了,一下子跃居反法西斯四巨头的蒋介石开始重新洗牌,而国民党二号人物孔祥熙也趁此机会攻击胡适,谓其任上不做政事,反而四处讲学以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宋子文出使美国做起了“太上大使”,并公开疏远胡适。此后,胡适虽然仍留在美国,但是慢慢的,远离了政坛,又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治学生涯。
值得玩味的是,胡适在自己的日记中抄录了这样一段话:“《封神》十九回说:我本将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胡适在与美国日本政客博弈的同时,也沦为了蒋宋孔陈的棋子。在他一奕天下之后,留下的,也不过烟火般瞬间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