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基督教击溃多神教的关键:罗马帝国胜利女神祭坛

  4世纪晚期闻名的罗马元老、异教徒、罗马城的城尹大臣西玛库斯(Symmachus)如是说。如此柔美的文采与真实的感情让今人看来都为之动容,不愧是一代文豪。作为传统宗教——多神教的信仰者,位高权重的西玛库斯果断抵制基督教——一种新兴的一神教,并且正在酝酿一次大行动。

  多神教,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很多神的宗教,古希腊的奥林波斯众神谱系便是多神教代表,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神仙也可以说是一种多神教体系;而一神教,便是具有唯一至高神的宗教系统,比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四世纪末,地中海周边的文明正经历着转型,一种一神教,即基督教,正在徐徐取得正统地位。基督徒称呼多神教为“异教”,拉丁文为“paganus”,来源于“pagus”,也就是“城市之外的、乡野的”,甚至有“未开化的”之意。基督徒用这个词来特指不信基督教之人,尤其指罗马帝国的传统多神教。

  进入4世纪中晚期,基督教徐徐取代了罗马的传统宗教。382年,被视为罗马精神与传统的“胜利女神祭坛”被皇帝格拉提安(Gratianus)撤除,再次反映了多神教正在淡出罗马世界。

  但是一年后,383年8月25日,格拉提安皇帝遇刺身亡,信仰基督教的叛将马克西穆斯进一步逼近意大利,同年,一场严峻的饥荒席卷意大利、高卢和西班牙。在西玛库斯看来,这一切天灾人祸,都是由于罗马信奉了一神教,即基督教,抛弃了传统的多神教。384年夏天,西玛库斯荣升罗马城的城尹大臣(之后到了388年,他将成为“元老院巨擘”),而挚友普莱泰克斯塔(VettiusAgorius Praetextatus)则不久前被升任意大利、伊利里亚和非洲总督(ppo Italiae Illyrici etAffricae),位高权重。384年冬,时机好像成熟了。西玛库斯做好预备,前往当时的西部朝廷所在地米兰,预备在朝廷面前宣读他的第三份“工作报告”,议题是要求恢复胜利女神祭坛。

  罗马贵族家庭中,直到多神教完全消失,一神教与多神教并存的现象一直存在,家族联姻使得贵族集团内部可以有着不同的信奉。我们的故事也和众多经典情节一样:时代动荡,一同长大的两“兄弟”在时代面前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分别为了罗马传统与基督信奉而战,这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命运。一方面,是罗马元老西玛库斯,另一方面,则是米兰主教安布罗修(Ambrosius)。他们两人同属显赫的“Aurellius”家族,一起长大,又是姻亲。然而在面对多神教和一神教的抉择时,身为主教的安布罗修选择了一神教;而身为元老院传统宗教的代表,西玛库斯力图挽回传统的多神教。

  那么,西玛库斯前往米兰向皇帝请愿,他能成功吗?胜利女神,即祈福带来胜利的女神。对于尚武的罗马人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也难怪它会耸立在“永恒之城”罗马城的元老院内。为了纪念闻名的亚克兴角战争的大获全胜,即公元前31年9月2日屋大维在亚克兴角附近海疆大败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联军的大胜,第一公民屋大维在元老院内安顿了从塔兰托(今意大利Taranto)城夺来的一尊胜利女神雕像,并在雕像面前设置祭坛。

  祭坛与罗马城一样,仿佛是永恒了。然而三百多年后的公元357年春天,君士坦提乌斯二世首次来到罗马的时候,便下令撤除了雕像和祭坛。而“背教者”尤里安皇帝不久后又重新设置了雕像和祭坛。当时元老院的异教徒元老势力很大,整体环境有利于这项重置。随后的瓦伦提尼安一世皇帝(ValentinianusI)则没有做任何改动,因为他持一种中立的宗教政策。

  由于这种中立政策,多神教慢慢改变了在帝国境内的颓势,逐渐有了复兴的态势。格拉提安继位后,在最初的几年中仍旧保持着这种政策。然而,接替瓦伦斯皇帝统治东部罗马帝国的狄奥多西一世皇帝,首先打破了这种局面。

  狄奥多西一世信奉基督教,因此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比如381年1月10日,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敕令,确定了尼西亚精神,反对一切异端,即一切不同于尼西亚精神的信奉及其密教仪式。政府也继承在381年到383年间颁布法令,对信奉不纯的基督徒(即有反基督教信奉或其他宗教信奉倾向的)剥夺部分公民权利。此外,米兰主教安布罗修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关于信奉问题应该由主教裁断,区分合理的信奉是主教的职责。他为皇帝格拉提安完成了《论信奉》(DeFide)一书,教导皇帝信奉尼西亚派。因此382年撤除异教祭坛,可以说是安主教影响的体现。

  除了废除祭坛,382年一整年罗马帝国西部的最高层实行了一系列打击异教的措施。在这一整年中,格拉提安颁布了三项重要命令:废除了大祭司(PontifexMaximus)头衔;从元老院内撤除胜利女神祭坛;罗马的祭奠团体和供奉女灶神的贞女被剥夺豁免权并没收财产。这些措施具有明显反异教意图。“大祭司”是罗马多神教最高头衔,如今还被冠以梵蒂冈的天主教教宗。而胜利女神祭坛则更是多神教的实体崇拜,而且被放在了重要的政治机构元老院。而废除祭司们的特权,则很大地影响了多神教从业人员,虽然这一点对罗马贵族的影响好像要小一些。

  早在382年,格拉提安皇帝撤除胜利女神祭坛的时候,西玛库斯便想上逞“请愿书”,他被元老院推选,愿前往米兰表明心意,并要求皇帝收回成命。然而“被上帝选出的神圣教士”罗马主教达马苏斯(Damsus,或译达玛苏一世)却给米兰主教安布罗修呈送了一份陈情书,上面签有很多基督徒元老的签名,要求制止西玛库斯。由于罗马主教和米兰主教的相互配合,最终西玛库斯没有成功地面见格拉提安并呈上请愿书。

  格拉提安皇帝之死,让西玛库斯最终于384年有机会进京面见皇帝。不过他并没有十足的掌握。当时在位的是瓦伦提尼安二世(ValentinianusII),儿皇帝,其母尤斯缇娜(Iustina)主政。她信奉的阿里乌派,属于基督教中的一派。同时,米兰主教安布罗修也是西玛库斯的一大敌手。

  当安主教得知西玛库斯已经要在皇帝面前宣读他的“工作报告”——即重置胜利女神祭坛的请愿书,而且这位闻名的演讲者受到了很好的接待时,米兰主教马上完成了他写给皇帝的“上书”。同时安布罗修要求进一步获知“工作报告”的内容并更好地回应。在等待消息的时候米兰主教又完成了第二封,为了更好地阐明观点并履行事关宗教问题时主教的职责。第二封信长达39节,第一封信为16节。而西玛库斯的报告仅仅为20节。

  虽然在数量上略逊一筹,西玛库斯仍旧满怀信心。在其“请愿书”中,他认为罗马的强盛正是来源于传统的宗教崇拜,而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随自己的宗教仪式。“传统”是西玛库斯的主题。对于祭奠们的免税特权,西玛库斯也认为他们是真诚而贞洁的。信仰基督教的格拉提安皇帝之死与饥荒在西玛库斯眼里,正是因为反对传统宗教才导致的。西玛库斯的演讲激情澎湃,并布满了一种罗马传统的悲壮之情。

  不过安布罗修并不赞同。在《书信72》中,米兰主教一开头便说人民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士兵,皇帝之于上帝正如人民之于皇帝。针对西玛库斯的回答,安布罗修指出并不是多神教的那些神帮助罗马人赢得了天下;而罗马祭奠们的免税特权,基督教的贞女和教士们都不曾有;饥荒更是常见现象,并且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好像并没有等到主教的第二封信,瓦伦提尼安二世便否定了西玛库斯的提议。安布罗修还提到没有人可以因为皇帝的年龄小而施加压力,这一点非常有用。他能够站在皇帝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他还强调元老院中基督徒已经占了更大的比重,要求他们面对祭坛进行崇拜仪式好像不妥。而且这种祭奠就是面对着灰烬、火焰等等,对基督徒而言这毫无意义,是活受罪。此外,安布罗修的说教与西玛库斯的激情澎湃不同,他提到先帝瓦伦提尼安一世对儿子瓦伦提尼安二世的一段话,说希望儿子不要错误地理解父亲与异教徒们串通一气,而且父亲本人从来没有认为存在过一个祭坛。

  西玛库斯与安布罗修是同窗,几乎拥有共同的童年。两者的家族又具有紧密的联系。然而这些私人关系并没有使得两者相互妥协。在大臣们一致同意的情况下,皇帝瓦伦提尼安二世却否决西玛库斯的提议,转而支持反对者米兰主教安布罗修。城尹大臣与其他传统罗马宗教的支持者的夙愿,也仿佛成了绝唱。这是基督教击溃多神教的要害一役。

  然而关于祭坛事件还没有完。389年一部分元老希望再次前往米兰面见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但在安布罗修的果断反对下,再次作罢。392年瓦伦提尼安二世又否决了重置祭坛的企图。其后叛将艾博佳(Arbogastes)“称帝”,元老们再做尝试。但这位新皇帝却给予了元老们礼物——足够重置祭坛的经费,而没有直接支持他们,为了防止基督徒大规模的反对。

  402年,闻名的拉丁诗人普鲁登修斯(Prudentius)完成了其长诗《反西玛库斯》,文学化地呈现了这场一神教与多神教关于胜利女神祭坛的争论。这一论争好像也告一段落。然而此时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更进一步,西玛库斯也在当年去世,安布罗修则已经过世好几年了。西玛库斯当年的演讲使得多神教问题更明显地暴露,但通常问题暴露得越彻底,它被解决的可能也就越大,这可能也加速了多神教的溃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