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淞沪会战结束后,蒋介石是什么样的心情?让我们来看看他日记是怎么写的

  作者:杨天石,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心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央客座教授。

  从8月13日至12月13日,蒋介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指挥抗战四个月,战略、战术呆板,对国际力量共同制裁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未能及时组织战略撤退,造成中国军队空前巨大的损失,但是,沪、南京之战显示了中国军队、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刚强不屈的精神,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和在短时期内速胜的美梦。此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广大战场上就愈陷愈深,终致不能自拔。

  从战役学习战役。沪和南京之战期间,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熟悉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必须懂得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不能在局部地区拼消耗;必须懂得运用阵地战、守卫战以外的其他作战形式。9月16日,蒋介石日记云:“上海之得失不关最后之成败,不必拘泥于此也。” 11月7日,日记再云:“此时各战区以发动游击战役,使敌所占领各地不能安定,且分散其兵力,使之防不胜防也。” 12月1日日记云:“战败敌军制服倭寇之道,今日除在时间上作长期抗战,以消耗敌力;在空间上谋国际之干涉,与使敌军在广大区域驻多数兵力,使之欲罢不能,进退维谷,方能制敌之死命,贯彻我基本主张,此旨万不可稍有动摇。”

  同月16日,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央,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诚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些地方都说明,通过挫折和失败,蒋介石的战略思想有了长进。

  蒋介石日记

  还在淞沪之战的紧张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必使倭寇侵略之武力摧毁灭绝,期达我民族斗争最后胜利之目的。”沪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国军人所表现出来的浴血苦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与牺牲精神必将长留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摘自《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1》 作者:杨天石 重庆出版社 2015年9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