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二次大战苏联卫国战争付出了多大代价?

  在苏德战役期间和战后的几十年中,两国公开的数 据都隐讳己方损失,直至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及随后俄罗斯公开历史档案。

  两德统一后的德国政府经过重新调查又于1999年宣布了具体的战时损失,这场 人类战役史上伤亡最大的战役真相才清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苏联卫国战役以最终战胜纳粹德国而告结束,不过这一辉煌也曾遮盖了战役初期的阴影。

  战后苏联的史书上长期只颂扬己方英勇并列举歼敌数字,却基本不谈己方损 失,这显然不能很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苏联出于正面宣传和维护领导威信的需要,宣布的数字常有虚假。

  1941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发表讲话,公布苏军开战4个月来共损 失175多万人(死35万人,伤103万人,失踪37万人),杀伤了450万德军。

  这对己方和敌方损失都有了几倍的缩小和夸大。1946年1月,全苏人口 统计时,因户籍混乱,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万人,包括军人750万。

  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公布本国共死亡700万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 赫鲁晓夫致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首次承认战时死亡2000万人,却避而不谈详细损失。

  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查证档案后于1991年6月公布了战时军人 因战事死亡688万(作战伤亡共2335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

  1969年出版的朱可夫的《回忆与思索》,对战役初期 也只有英勇抵挡的记述而删去了败绩。

  作家西蒙诺夫后来撰书称,朱可夫私下曾对他感叹道:“我们是在战役进程中学习并学会了战役,于是开始打击德军,然而这 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们不好意思写我军在战役开始阶段不稳定的表现。而部队当时是不稳定的,不仅仅是退却,而且是逃跑,是张皇失措……详细地说,战役初 期我们不仅上边打得不好,下边也打得不好。”20世纪90年代苏、德两国公开的伤亡统计数据恰恰清楚地印证了朱可夫这段话。

  假如除去被俘数,苏、德两军的作战伤亡对比,1941年下半年是2:1,1942年是3:1,1943年是2.7:1,1944年是1.4:1,1945年是1:1。

  由此可以看出苏军的作战效能是越打越高,确实如朱可夫所说的,“在战役进程中学习并学会了战役”。

  残酷战役的幸存者通过无数人的鲜血终于学会了驾驭大规模战役。空前的血战锻炼了苏联的领袖和军民,苏联人民赢得了战役,这也是研究战史数据所得出的结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