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十一月罪人:德国右翼以此指代凡尔赛条约签订者

  在战役后期,德国实际上被一个军事独裁统治,亦即当时的最高陆军指挥。冯·法尔根汉因凡尔登战争而辞职,由兴登堡接任参谋总长。兴登堡则任命鲁登道夫为首席参谋长。二人负责协助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有关战争之安排,掌管大权,亦即“第三最高陆军指挥”。德国在西线的最后攻势失败后,最高指挥决定改革政府。鲁登道夫表示:

  “我已经向陛下请教过,现在就要让他们 (文官) 重新掌权。实在很感谢他们的贡献。所以,只要我们让他们当部长,他们就可以去 (跟盟军) 议和了。” 1918年11月11日,新成立的威玛共和国派出文官代表,与盟军签署停火令,正式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政府承认了凡尔赛条约,并因此要割地赔款。

  由于当时十一月革命爆发,威廉二世被迫退位,而军方又放弃了行政力量 (鲁登道夫自己就在9月逃到瑞典) ,作为唯一仍旧能运作的德国政府,威玛政府根本是“被迫”求和。面对盟军的军事压力,新政府只好允许签署凡尔赛条约。上述的军方高层在表面上鄙视条约,但其实是在找借口推卸责任。战役结束后,盟军没有占领德国,也没有进行任何战役罪行的审判。于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等人就被推崇为“未被打败的战役英雄”。这些战时将领更可以静静预备推翻共和国—那个在他们努力下成立的共和国。

  1919年,德国国防军就开始向阿道夫·希特勒灌输有关战役的起因与德国为何战败,让他深信刀刺在背之传说。后来,鲁登道夫更在1923年11月8日协助希特勒在巴伐利亚发动啤酒馆政变。国防军更在纳粹党成立初期提供资助;1933年1月30日,当时已届八十五高龄的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首相。

  传说在1919年中开始流传。当时鲁登道夫与一名英国将军尼尔·马尔科姆 (Neil Malcolm) 吃午餐。马尔科姆就问他对德国战败的看法。鲁登道夫用数个理由解释,例如海内生产问题拖累了德军。马氏就问:“那么,你们就似乎被人从后插了一刀似的,对吗?”马氏的比喻,对正中鲁登道夫的下怀。鲁登道夫就把这个名词介绍给参谋部成员,指出“刀刺在背”就是传言的“正式”名字,并让传言在德国散播。右派政治势力就利用这传说攻击共和政府,指出政府要为德国的失败负责。而且,右派还用上“十一月罪人”之名词,意指为负责签署凡尔赛条约的政府官员,也指共产党人和犹太人等 。他们也指出,那些“不够爱国”或不支持军国主义的德国人也是罪犯。另外,参与德国革命、推翻帝国政府和建立威玛共和国的一干人士,也是罪犯。

  右派对此理论的依据,大多是关于如库尔特·艾斯纳 (Kurt Eisner) 一般的人。根据艾斯纳所言,他是一个在柏林出生的犹太人,在慕尼黑生活。由1916年开始,艾斯纳就撰写文章,谴责战役为不义之战。他又积极参与于慕尼黑的革命,更在1918年11月9日代表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当选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首任总理,宣称巴伐利亚为自由邦,废除了统治该州的维特尔斯巴赫王朝。艾斯纳于2月21日被一名右翼学生刺杀身亡。

  而且,威玛政府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借助国防军与自由军团大力镇压工人起义。局势稳定后,威玛政府依然容忍右派势力,并未加以镇压。也许基于它的容忍,右派势力反而更张狂,每每针对政府,甚至刺杀如马蒂亚斯·艾茨贝格尔和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等人。在商人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手下的右翼传媒就大肆将共和政府之官员和犹太人打成“罪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