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波兰战役幕后密闻:德国和苏联达成协议瓜分波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战败,被迫接受协约国的《凡尔赛条约》,放弃东部历史上曾属于波兰的大量领土,而俄罗斯帝国崩溃、苏联成立后,波兰趁此机会独立,并与后者发生了波苏战役,结果波兰在华沙战争中扭转局势,让苏联无法将其并吞。在整个1920年代,德国与苏联于国际上备受孤立,两国反而因此发展成了一种特别的互助关系[23],1922年4月德国就与苏联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后者将提供德国武器试验的场所,许多未来发迹的技术都在此时获得宝贵的测试经验,如坦克;而苏联则得到德国教官对其军队进行现代化与练习,令百废待兴的苏联红军可以更快地抵御波兰的威胁。两国间的合作十分密切,且并无意识形态的冲突,当时德国军队领导人汉斯·冯·塞克特将军认为苏联是理想的盟友,两国的合作可以长久,并共同于未来将波兰毁灭。

  在此时期,德国对于波兰的厌恶程度甚至超过英法等国,原因包括英国对德国的态度转向容忍、法国军事思想转为防备为主、并还有士气萧条的情况,故不易另起战端,且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只丧失了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给法国,这两省在历史上曾多次易手予他国,民族成份复杂而难定其归属,但在波兰的情况中,德国不但要让其恢复1772年时的领土,还要丧失西里西亚此一重要的工业产煤区(作为败战之惩罚)、割让但泽这个纯德国城市以及“走廊地区”给予波兰(该市超过95%的人都讲德语),在名义上成为独立的“利伯维尔”,导致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分隔,严峻限制了后者的发展。大战结束后,德国总计丧失帝国时期的13%领土与12%的人口,其中波兰又占其极高之比例。出身自德东一带的塞克特对波兰更是痛恨,曾说道:“波兰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与德国本身的需求不可调和的,波兰必须灭亡,而且一定会灭亡。并灌输军队中“毁灭波兰”之信念,后来此主张也同样为柏林的高级官员所接受,魏玛共和国总理约瑟夫·魏尔斯(Joseph Wirth)曾公然发表过“波兰必须受到惩罚”的言论,而英国首相乔治·洛伊德(George Lloyd)也曾说过:“波兰被给予的太多,以后会造成大麻烦。”1925年6月起,德国开始对波兰进行关税战,并对其境内德意志侨民宣传复仇主义,鼓励其分裂运动。

  苏联刚从战役中结束时与波兰的关系也同样紧张,尤其是《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更是让后者感到极大的威胁,认为德苏两国军队未来可能发动向华沙进攻的巨大箝形攻势。但实际上,苏联这时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不愿在国际事务上发生冲突,故对外采和平外交。波兰提出除了维护其现有的《里加条约》规定的边界外,在其他领土上已无所求,加上面对逐渐壮大且不友善的德国,波兰无力再抽身对付苏联,苏联尽管对现行边界不满足,但还是愿意与其重修关系。1922年6月,波兰与苏联签订《波苏友好条约》,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两国间仍存有相称的不信任。1926年9月,苏联向波兰外长提交一份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波兰同意,并建议苏联同波罗的海三小国都签订相同的条约,苏联亦允许。然而两国间的谈判又因为领土问题而陷入胶着,苏联认为立陶宛应拥有波兰领内的维尔诺省,而波兰认为这违背了《里加条约》,双方关系急速恶化,甚至在1927年6月,苏联大使遭到波兰的白俄罗斯侨民刺杀身亡。一直到1929年,苏联与波兰签订《白里安-凯洛格条约》,双方协议不以战役作为国家政策执行工具后,波苏关系才解冻。

  1931年9月,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亚洲发生了战事,苏联为抽出兵力顾及该区,于1932年7月与波兰签订了《波苏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时间为10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