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七年战争的历史评价:历史上第一场“世界大战”

  七年战役是法国革命战役前欧洲各主要国家都相继卷入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由于战场范围广,有人称之为“世界战役”。在远东,俄国为了保证后方安全,于1755年唆使准格尔汗王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一系列战役直到1760年才结束,牵制了乾隆帝的大部分兵力,因此中国清朝也间接地参与了战役。这次战役最大的赢家是英国。这是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英国是世界上第二个经历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比较彻底地摧毁了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势力。七年战役前夕,它正处于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加产业革命,促使英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获得长足的进展,这是它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以老威廉·皮特为核心(战役爆发时任陆军大臣,1756年起组阁)的英国统治集团的战略指导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皮特力主以金钱收买欧洲大陆上新兴的军事强国普鲁士为英国打仗,牵制法国的兵力,以便英国发挥其海军优势争夺法国的海外殖民地。按此方针,英国尽可能避免直接卷入欧洲大陆上的地面作战,仅对法国沿海要地实施袭扰或封锁,间接配合普军的行动。英国本身有利的岛国地位保证了它的本土不易遭受对方袭击。

皮特推行的这一套政策实际上是英国的传统国策。正如后来俾斯麦所指出的:“英国的政策从来就在于在欧洲寻找肯用自己的身躯维护英国利益的傻瓜。”他指的是雇用“朋友”并唆使它们同英国的主要敌人为敌的政策。七年战役时英国的实践是这种传统政策最典型的表现。

  七年战役是联盟战役。一切联盟战役都要求盟国之间协调一致,共同对敌。而七年战役的两大集团内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战略上的分歧,尤以法奥俄集团更为严峻。这个集团的各成员国不仅战略目标各异,形不成合力,而且互相拆台,使它们雄厚的战役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结果授敌以可乘之隙,犯了联盟战役之大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