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衣冠不整的人是谁?为何他的粗鲁和失礼,皇太子没有任何不舒畅呢?
这个人便是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此时的裕仁正作为贵宾,访问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
这是日本皇太子第一次访问欧洲,他的目的是什么?又打算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日本国家形象呢?
世世代代的天皇,一直在自己统治的土地上,除了侵略朝鲜外,几乎没有离开过日本。
裕仁,作为日本的皇位继续人,代表日本皇族第一次到了西方。
一战结束后,德国、俄国等国的专制皇室都被推翻,这让效仿德国的日本极为紧张。那么,学习君主立宪制度下,皇室非常稳定的英国,就成了日本所考虑的选项。同时,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文明的日本皇室,也是裕仁访问欧洲的一个目的。
1921年5月8日,裕仁在英国朴茨茅斯登岸,日本未来的天皇,第一次出现在西方媒体的面前。为了表示对英国的好意,日本特地选择了两艘从英国购买的战舰出访。
英国媒体看到,裕仁好像不是一个想象中的威严、高傲的东方未来君主的形象,在对裕仁的报道中,布满了“不摆架子的”、“彬彬有礼”的描述。
5月12日,裕仁参观了英国议会,并观摩了议会中的辩论,向西方表示了日本皇室,对议会民主的开放态度。5月19日,访问剑桥大学的裕仁,接受了剑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的称号。在曼彻斯特发表演讲,表达了对罢工的煤矿工人的同情,这让在座的英国人都大吃一惊。
6月25日,访问法国的裕仁参观了凡尔登战争遗迹,面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惨烈战场,据说裕仁低声流着泪说:“战役这样的事情,真是太残酷了,真可悲啊!”
那么,这样一个看似开明、民主、同情民众又反战的裕仁,恰恰又是发动了那场血腥的侵华战役的幕后黑手,这是为什么呢?
裕仁访欧的年代,正是一战结束不久,各国民众对战役的破坏印象深刻,国际上反战浪潮高涨的时候,民主运动也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提升日本的国际形象,也是裕仁访欧的一个重要目的。那么裕仁要向西方媒体表现的,当然是西方希望看到的一面。
西方敏锐的媒体发现了裕仁的另一面。
根据法国《时代报》带有讽刺的报道,裕仁去卢浮宫艺术博物馆,在众多代表人类文明的艺术品前,匆匆而过。然后他前往巴黎荣军院的拿破仑墓参观,这次他在拿破仑那把奥斯特列茨的宝剑前,长时间出神地呆呆注视着,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最后还捐赠了四百美元,作为对拿破仑的纪念。
英国人也发现了裕仁对武器的痴迷,在参观伦敦塔时,裕仁表现的最有爱好的,不是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历史的介绍,而是对皇家军械库的武器。
这个喜欢武器的皇太子,还是一个生物学家,他在意大利参观了水族馆的裕仁显得格外开心,裕仁一直试图通过生物科学研究,展现自己是一个没有太强统治欲的“和平”的天皇。但很多人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喜欢武器和生物的天皇,后来让日军惨无人道地利用中国人做实验,制造杀人的生物武器。
不止是武器,裕仁对与军事有关的东西都非常感爱好。
在法国和比利时,裕仁访问了滑铁卢、还有一战时的很多战场,他的多半时间都是参观战场,或者观看军事演习,或者拜访军事学校。法国工兵和几何学军事学校、圣西尔军事学院等,都是裕仁的访问对象。
6月10日,裕仁在法国巴黎,做了自己有生以来唯一一次微服出访,在巴黎街头购买纪念品。
裕仁为自己买的,有一座拿破仑半身像,从此,这座雕像一直放在他的书房内。没几年,一座达尔文的头像,被摆到了拿破仑像的旁边。通过武力征服欧洲的拿破仑,和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达尔文,两者放到一起,正和日本后来征服亚洲的思想,不谋而合。
裕仁访欧,试图去表现一个热爱和平的日本,裕仁回国公开发表的访欧感想,也强调世界和平的宝贵。但是,这个后来与战役挣脱不了关系的天皇,其实很早就有了好战的苗头。
1945年,战败的日本不得不对美国将军麦克阿瑟俯首听命。裕仁拜访麦克阿瑟,据说这是他第二次见到衣冠不整的外国人,当时的麦克阿瑟敞开着衬衫领口接见了他。裕仁沉痛地表示,自己愿意代替日本国民接受惩罚,自己可以赴死,但不要伤害日本国民。看着裕仁的样子,麦克阿瑟感动了,后来麦克阿瑟果断要求,天皇不能作为战犯。
其实,就在这一年,裕仁的书房里,又放了林肯的头像。
他知道,这个为民请命的总统,是美国人所喜欢的。
1921年6月25日,裕仁参观了凡尔登战争遗迹,低声流着泪说:“战役这样的事情,真是太残酷了,真可悲啊!”十多年后,由他发动的侵华战役,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苦难是凡尔登战争远远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