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下半年,解放军在海内各战场上都开始展开反攻,国军全面败退,连最后的防备体系重点防备都没法保障了,蒋介石刚当了半年的总统眼看着就干不下去了。
这时候,就开始有人撺掇,内战是蒋介石挑起的,现在战役发展到这个地步,败局已定,只有蒋介石辞职,才能和共产党谈判。
而且,美国这时候也对蒋介石比较怀疑,认为他不适合继承主持国民党政府,也无法与共产党谈判议和,所以,美国在援蒋问题上态度暧昧。
到下半年,情况愈演愈烈,宋美龄亲自赴美游说,虽然美国政要面子上都很客气,但在要害的援蒋问题上仍旧毫无表示。蒋介石意识到,美国是不想帮他继承打内战了。
国民党内部的一些反蒋势力这时候就开始私下与美国政客联络,希望能避蒋退位,换政治上更有号召力,也有可能与共产党达成和平的人上来主事。这个人选就是时任国民政府副总统的李宗仁。
到年底,蒋介石仍旧恋栈不已,希望能在战场上挽回败局,苟延残喘。但随着三大战争相继以解放军的胜利告终,国军已经完全失去了赖以维持其统治的本钱。
尤其是淮海战争。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只有守住淮海防线,才有可能划江而治。江淮防线失守,就是想划江而治坐半壁江山也不可得。所以,蒋介石对淮海战争极其重视。
在淮海战争的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先歼灭了黄百韬兵团,然后中原野战军又包围了黄维兵团。蒋介石电令杜聿明集团的三十万人出徐州去解围,结果出城没多远就被解放军包围。
这时候,唯一还有能力救援黄维兵团的,就只有在华中地区按兵不动已久的白崇禧集团了。
就在这种军事和政治形势都极端复杂的情况下,白崇禧积极鼓动蒋介石退位,支持李宗仁上台,主持和谈。最后,蒋介石被迫在1949年元旦公布退位,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之后,虽然白崇禧派张轸兵团东援,以解黄维兵团之围,但白崇禧并没有尽全力,而是有所保留的。
因为,从白崇禧的角度看,蒋介石赖以维持统治的就是黄埔系军队,黄埔系存亡与自己无关,只与蒋介石有关。黄维就是黄埔系,一心忠于蒋介石。黄维兵团覆灭会迫使蒋介石下野,但只要桂系还保留着主力,就仍旧有资本和共产党谈判,划江而治。
军人干政本来就已经是大忌,白崇禧这时候积极参与挖蒋介石墙角,蒋介石已经怀恨在心。加上在关系到自己嫡系军队的生死存亡的要害时刻,白崇禧还从派系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置蒋介石于不顾。
从蒋介石的角度看,白崇禧这种做法当然是落井下石,釜底抽薪,以军事胁迫来达到政治要求。这是蒋介石特殊不能容忍的事。所以,蒋介石认为这是白崇禧在要害时刻在他背后捅刀子。
蒋介石这个人,有时候也挺大度,对很多反对过自己的人都留有余地,没有置于死地。比如阎锡山,历史上曾多次参与反蒋,甚至在1948年下半年倒蒋时,阎锡山也是积极分子。但在中原大战的要害时刻,阎锡山倒戈,投靠蒋介石,是帮助过蒋介石的。阎锡山在山西确实拒绝中心军进入,但阎锡山并没有以武力在要害时刻威胁过蒋,所以蒋对他并没有太大太深的仇恨。
但蒋介石又是非常小心眼的,对有些事可以容忍,有些事则会一直记恨。尤其是以军事或武力威胁自己的,蒋介石历来从不原谅。比如张学良发动兵谏,代价就是被终生软禁。白崇禧在要害时刻以军事要挟蒋,这是蒋死活都不能原谅的事。
大陆解放前,李宗仁率领国民政府迁往广州,解放后则迁往香港观望形势,后来看没有希望了,就直接去了美国。因为李宗仁知道,他去了台湾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宁愿去美国当寓公。
白崇禧则选择了去台湾。李宗仁曾经劝白别去,白不听。后来蒋果然不能容忍白崇禧,白在台湾处处被提防,被限制,甚至多次被特务设计暗杀。白崇禧是回族,先前并不信教。去台后信了教,想去麦加朝圣,蒋也不批准。白崇禧在台湾的生活,其实就是条件比较好的软禁而已,言行举止都在蒋的眼线之中。
暗杀白崇禧是否出于蒋介石授意不太好说,但蒋介石内心恨白崇禧恨得要死,这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