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冷战中的奇思妙想:美国人为核战争准备“末日堡垒”

  上世纪50年代,随着冷战形势的不断恶化,人们对核灾害、世界末日等的内心恐惊迅速蔓延。这种形势下,美国军方紧急召集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绞尽脑汁研究出了一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防空指挥系统,以便在遭到核打击后继承指挥部队作战。与此同步的是,美军还为该计划专门修建了一种核掩体。

  核威胁催生“赛格”

  为了在遭受苏联核打击的情况下,继承汇总和综合分析来自不同地点搜集到的雷达信息,指挥部队作战,当时的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提议在美国本土北部和加拿大境内建设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央的半自动地面防空警备系统,其英文缩写为“SAGE”(音译为“赛格”)。

  “赛格”系统的研制始于1951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负责。“赛格”系统的工程建设则由麻省理工学院和IBM公司负责。根据设计,该系统分为17个防区,每个防区的指挥中央装备2台IBM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防区内各雷达站、机场、防空导弹和高射炮阵地,形成一个联机系统。由计算机程序辅助指挥员决策,自动引导飞机和导弹进行拦截作战。这个系统于1963年建成,被认为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先驱。

  在“赛格”系统中,美国在加拿大边境地带部署了警戒雷达,在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信息处理中央装备了数台大型计算机。警戒雷达将天空中飞机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高度等信息通过雷达录取设备自动录取下来,并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通过数据通信设备传送到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信息处理中央;大型计算机自动接收这些信息,并经过加工处理计算出飞机的航向、航速和飞行的瞬时位置,还可以判定其是否为入侵的敌机,并将这些信息迅速传递到空军和高炮部队,使它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战斗预备。

  核掩体只是“幻想”

  根据“赛格”系统项目的设计要求,必须依赖大量精通电子学、通信学的技术人员,才能准确操作这个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应对可能的核威胁。这就涉及到这些人员工作环境的需求问题。供这些技术人员使用的建筑必须能在敌人发起核轰炸的情况下,对人员起到核防护的作用。根据这种需求,作为“赛格”系统的一部分,美军核掩体就此应运而生。组成美军“赛格”系统的各个防区和雷达站等工作站全都是设置在多个核掩体中。一个典型的核掩体可以为100人提供战时庇护。美国国会图书馆称这种核掩体是“冷战时期最重要、最特殊的建筑”。

  美军修建的这种核掩体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这些建筑的地面部分外观非常普通,毫不起眼,但在地下却拥有大量通道和房间。不过,虽然美军宣称这种建筑能够起到核防护的决定性作用,但里面的生活设施极其简陋,只能达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没有任何恬静性可言。假如一个正常人长期生活、工作在里面,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绝对是难以想象的。更糟糕的是,这些建筑防备核辐射的能力毕竟如何,一直没有得到事实的检验和证明。

  由于美国政府发誓称,居住在这样的掩体里,可以毫发无损地躲过任何一场核战役,许多美国私营机构和富豪纷纷掏钱,修建了大量相似的“末日堡垒”。不过,后来有科学家指出,这些核掩体其实并不能为里面的人提供任何实质意义上的保护,所谓的“赛格”项目只是一份用来欺骗民众的“幻想文件”。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美国政府借助这样的掩体和项目计划,给予民众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