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朝鲜战争简介 朝鲜战争爆发时间是哪一年?

  朝鲜战役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之间的民族内战,后美、苏、中国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役。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入侵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役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增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哀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战事陷入焦灼状态。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战役名称

  “朝鲜战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大陆称之为“朝鲜战役”,而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的部分称为“抗美援朝战役”。

  朝鲜称其为“朝鲜祖国解放战役”。

  韩国称其为“韩国战役”或“六二五事变”。

  美国称其为韩战(KoreanWar)或韩国冲突(KoreanConflict)。此外,由于此次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役之间发生而不被重视,在美国亦将其称为“被遗忘的战役”(TheForgottenWar)。

  香港、台湾等地常常称之为“韩战”。日本称之为“朝鲜战役”或“朝鲜动乱”。

朝鲜战役资料

  朝鲜战役,又叫韩朝战役(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朝鲜”)与大韩民国(以下简称“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役,而分别支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役。这场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国际法来讲,这场战役尚未结束。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由于驻韩联合国军的军事威胁活动向韩国发动进攻,朝鲜战役爆发。6月27日,美国的第七舰队经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同意驶进台湾海峡协防台澎金马,军事介入中海内战。十天后7月7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才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增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联合国军司令由美国指派,第七舰队主力即转往日本海进行朝鲜战役作战。地面战役爆发后,朝鲜人民军很快占领韩国首都汉城(今首尔),并继承向南进攻,将联合国军压缩至釜山环形防备圈内。联合国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陆,并很快扭转了战役的态势,不久后攻克汉城,并越过三八线进入朝鲜半岛北部,于10月19日攻克朝鲜首都平壤。

  美军从仁川登陆后,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中国人民不打算袖手旁观,让美国人直逼中国边境。10月2日中共中心政治局会议作出最后的出兵决定。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表示假如是美军而非南方军队越过38线,中国将被迫对朝鲜进行干预。10月底,部分联合国军已推进到鸭绿江畔。在台湾问题被搁置数月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的哀求,在苏联允诺帮助的情况下,于10月19日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参战,分别在第二次战争和第三次战争中攻克平壤和汉城,并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度线以南。之后联合国军顶住了志愿军的攻击,并发动夏季和秋季攻势,占据汉城,战线重新回到三八线。在此之后,尽管双方不断交战,但阵地基本没有大的变动,一直维持在三八线附近。

  1951年7月10日中国大陆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美国方面派代表开始停战谈判,主要分歧在军事分界线的划定和遣返战俘问题上,在经历了几次谈判中断后交战双方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军事冲突停止,朝鲜战役结束。但至今朝鲜和韩国仍没有签订和平条约,两国以北纬38度线(更正确说是1953年7月2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为界处于分裂状态。

  增援韩国方面的联合国军除美国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等共15个国家,增援朝鲜方面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空军和高炮部队也参加了朝鲜战役,并提供应中国大陆军备。

  朝鲜战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韩国称其为“韩国战役”(,祖國解放戰爭)。中国大陆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的朝鲜战役部分称为“抗美援朝”,香港和中华民国和新加坡等称其为“韩战”,美国称其为“韩国冲突”(KoreanConflict)或“韩战”〔KoreanWar〕。由于朝鲜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役之间发生而不被重视,欧美国家常称之为“被遗忘的战役”(TheForgottenWar)。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