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正文

阿罗汉(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阿罗汉(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印度佛教经典,翻译到我国。 有五种的内容不能翻译。第一尊重不翻,例如般若两个字。如果翻译为智慧就不够尊重。所以经中依旧保留般若两个字。第二顺古不翻。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古来译经法师,都保留不翻。表示对佛的尊重的意思。第三秘密不翻。例如经中诸陀罗尼,系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以义译之。第四此方所不翻。例如庵摩罗果等,我们中国没有,所以不翻。第五多含不翻。例如阿罗汉。因为意义包含有三种道理,所以不翻。又如比丘一词也是多含不翻。阿罗汉有三层意思:第一杀贼。意思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余依涅槃,还须灰身泯智,才能称为大阿罗汉。第二无生。阿罗汉要跳出三界生死轮回苦恼,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须陀洹是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宴戚斯陀含是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进断欲界的后三思惑。阿那含是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进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第三应供。就是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为众生作大福田。在五台山中自古就有如此的传说:凡是有斋主檀越来山,供众千僧大斋,必定有一位罗汉降临应供的。不过罗汉枣祥圆来应供,大多是现比丘相,凳塌混杂在大众僧人之中,凡眼不能识得罢了。供僧者令布施主得大福田。佛教里有这样四句祝愿的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罗呵、阿黎呵、遏罗曷帝。略称罗汉、罗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Arhat]∶梵语的音译,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声闻所证的最高果位,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文名 :阿罗汉外文名 :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相关佛经 :成唯识论、俱舍论等梵语音译 :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南传佛教阿罗汉的含义,北传佛教阿罗汉的含义,意义,分别,第一阿罗汉,佛光大辞典,五百罗汉,南传佛教阿罗汉的含义阿罗汉按巴利语应翻译为“阿拉汉”。“阿拉汉”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阿拉汉”有五种含义:1.以已远离一切烦恼故为阿拉汉;2.以已杀烦恼敌故为阿拉汉;之辐故为阿拉汉;4.以有资格受资具等供养故为阿拉汉;5.以对恶行已无隐秘故故为阿拉汉。(Pr.A.1 Vm.1.125-130) 依巴利论藏(阿毗达摩藏)所说,在“阿拉汉道心”,永断五上分结,已断的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永不再卷土重来。阿拉汉───「阿拉汉」意为杀敌,即杀死烦恼之意。是否要积极地帮助别人决定于阿拉汉自己的意愿。大多数阿拉汉都很积极地帮助别人,如沙利补答(舍利弗)尊者、马哈摩嘎喇那(大目犍连)尊者。有些阿拉汉则独自住在森林里,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如安燃友雅衮丹雅(憍陈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积极帮助别人的阿拉汉也还是带给别人很大的利益:当他们托钵时,供养食物给他们的施主获得非常殊胜的功德。即使像安雅衮丹雅尊者住在森林时并不外出托钵,但是供养他食物的大象与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胜的功德。 在佛陀的圣弟子当中,阿拉汉是最高的阶位。我们所皈依的三宝之一就是佛陀的圣僧团。圣僧团由四对或八种出家圣众所组成(即所谓四双八辈);换句话说就是达到四道与四果的四类圣者。这四类圣者就是入流、一来、不来、阿拉汉。如果将圣道与圣果分开来说时,这四类就分成八种。佛陀开示说这四类或八种圣者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而阿拉汉果圣者正是他们当中最高的一种。即使只是对阿拉汉表达恭敬或赞叹都已经得到很大的利益。因此,就算阿拉汉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自然也已经在利益世间的众生了;积极帮助别人的阿拉汉就更不用说了。 巴利圣典中有许多部经是如沙利补答尊者所开示的,如《大象迹喻经》。有时在他的一次开示当中,成千上百位听众证悟圣果。他教授了对禅修很重要的《无碍解道》。当他托钵时,在每户居士家门口他先站着入灭尽定,出定后才接受食物。正是为了使施主能获得崇高与殊胜的利益,所以他才如此做。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往往会到天界去问诸天人是什么善业造成他们投生天界。有时他到地狱去,问地狱的诸众生是什么恶业造成他们投生地狱。如此,他了解了佛陀所说的何为生死轮回,不管投生天界还是投生地狱,都是无常苦,轮回是苦。所以他言传身教解释佛陀所说的野友法,就是脱离三界的灭苦之法,使许多人明白天界不是解脱的终点而舍离诸恶,奉行众善。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是善于说法第一的大弟子。他在许多场合开示佛法。由于他善巧的阐述,许多人因而证得圣果或在信心与修行方面获得提升。例如阿难尊者就是在听闻富楼那尊者说法之后证得入流果的。 马哈咖咤亚那(摩诃迦旃延)尊者是将佛陀的简要开示详尽解释第一的大弟子。他在偏僻的国家持续地弘法,使无数人获得法益。他开示了《导论》,这是批注藏经的一颂段槐部著作,详尽地解释几部深奥的经,对佛教徒理解佛陀的教法有很大的帮助。 有一个非常要紧的重点我们必须谨记在心,那就是:阿拉汉弘扬佛法与延续佛法。这就是为什么在佛陀般涅盘后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们还能听闻与修行佛法的原因。关于这点,我想再稍加解释: 最初的五比库听闻《无我相经》而证得阿拉汉果之后,耶舍与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后地出家,然后证得阿拉汉果。于是包括佛陀在内,世间有了六十一位阿拉汉。当时佛陀嘱咐他们要四处游方,弘扬佛法。佛陀说: 「诸比库,我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你们也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去游方,诸比库!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安乐,出于对大众的悲悯,为了诸天与人的利益、幸福与安乐,切勿两个人同行在一条路上。诸比丘,开示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义理与文句的佛法,显示圆满具足的梵行。众生当中有尘垢较浅的人,若没有机缘听闻佛法则会退堕,若听闻了佛法则能了悟。」北传佛教阿罗汉的含义北传佛教所指的阿罗汉有二,一指声闻四果阿罗汉,同上所述。此境界已断除了六道所持的见思烦恼,脱离轮回,入了四圣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北传阿罗汉的果位次于菩萨,为协助佛和菩萨普救世人,各有其护持的主要对象,汉传佛教常塑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像。 阿罗汉的第二个意义可指大阿罗汉,实际位阶为大乘法云地菩萨,为十地菩萨中的第十地,修行境界仅次于圆满佛果与等觉菩萨。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见性,断除了六道持有的见思烦恼、四圣法界尚有的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也仅剩两品未破。依北传见解,释迦牟尼佛常随十大弟子实际皆为大阿罗汉。梵语阿罗汉意译为无学,指的是从比丘因地修行毕业,所学圆满。阿罗汉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在佛劫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不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只有声闻阿罗汉出现。声闻就是听闻佛法的意思。阿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离贪断爱,名色识三者不再相依相缘,再有再生之因缘灭尽,无因缘可记说。 此外尚有三义: 应供:佛的十种称号当中就有“应供”一项,而“应供”的梵语其实正是“阿罗汉”。阿罗汉福慧俱足,为众生之福田,供养阿罗汉可以修福,以其能教众生如何修福、修慧、断烦恼。 杀贼:“贼”指烦恼,使众生有损。阿罗汉断除烦恼,故云“杀贼”。 无生:无生是不生不灭,出了三界六道轮回。断惑究竟的修行者,能够断“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即可证入阿罗汉果。证入阿罗汉果的圣者,将会自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阿罗汉的功德,名为六恒住。在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时,恒常不动,“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得三明六通。须菩提,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一个人,都无恼无诤,这就是由于他通达空性的缘故。须菩提(图片来源:资料图)佛陀知道须菩提有这样的修行后,很是欢喜高兴,有一次曾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道:“须菩提!在我的弟子中,修行能到你这种程度,算是很难的了。你已证得无诤三昧,这是人中最为第一,我为你恭喜,你已经是第一的离欲!” 须菩提听到佛陀的称赞,心中非常欢喜又感激,但又像是不敢当似的。他合十顶礼说道:“佛陀!您对我们布施慈悲爱语,给我们鼓励,我是满腔诉不尽的感激之情。佛陀!您说我是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但是,我绝不做如此想,假若我有这样的想法,就代表我执还没有断除,终日还是沉在有得有证的法执之中,佛陀!我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行,以无生无为的缘故,佛陀才对我说这样的爱语美词。其实,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才是真正的离欲!” 很谦虚而又善于言词的须菩提,从他的说话中,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证得圣果的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 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罗呵、阿黎呵、遏罗曷帝。略称罗汉、罗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 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n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 (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 (二)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n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 即: (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 (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 (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arhan,为梵语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四则举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据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 即: (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 (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 (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 (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 (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 (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之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 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 即: (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 (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又称为九无学。 另据中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举,以慧解脱、俱解脱取代缘觉、佛,而形成另一种九无学。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慧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俱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而得四无碍解者),则成三种阿罗汉。 [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经卷十八、弥勒上生经、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十四、甘露味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法华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法华义疏卷一、大日经疏卷一、翻梵语卷一、玄应音义卷八](参阅‘九无学’147、‘六种性’1302、‘四向四果’1683)001、阿若憍陈如尊者002、阿泥楼尊者003、有贤无垢尊者004、须跋陀罗尊者005、迦留陀夷尊者006、闻声得果尊者007、旃檀藏王尊者008、施幢无垢尊者009、憍梵波提尊者010、因陀得慧尊者011、迦那行那尊者012、婆苏盘豆尊者013、法界四乐尊者014、优楼频螺尊者015、佛陀密多尊者016、那提迦叶尊者017、那延罗目尊者018、佛陀难提尊者019、末田底迦尊者020、难陀多化尊者021、优婆鞠多尊者022、僧迦耶舍尊者023、教说常住尊者024、商那和修尊者025、达摩波罗尊者026、伽那迦叶尊者027、定果德业尊者028、庄严无忧尊者029、忆持因缘尊者030、迦那提婆尊者031、破邪神通尊者032、坚持三字尊者033、阿□楼驮尊者034、鸠摩罗多尊者035、毒龙皈依尊者036、同声稽首尊者037、毗罗胝子尊著038、伐苏蜜多尊者039、阇提首那尊者040、僧法耶舍尊者041、悲察世间尊者042、献花授记尊者043、眼光定力尊者044、伽耶舍那尊者045、莎底比丘尊者046、波阇提婆尊者047、解空无垢尊者048、伏陀蜜多尊者049、富那夜舍尊者050、伽耶天眼尊者051、不著世间尊者052、解空第一尊者053、罗度无尽尊者054、金刚破魔尊者055、愿护世间尊者056、无忧禅定尊者057、无作慧善尊者058、十劫慧善尊者059、旃檀德香尊者060、金山觉意尊者061、无业宿尽尊者062、摩诃刹利尊者063、无量本行尊者064、一念解空尊者065、观身无常尊者066、千劫悲愿尊者067、瞿罗那含尊者068、解空定空尊者069、成就因缘尊者070、坚通精进尊者071、萨陀波仑尊者072、乾陀诃利尊者073、解空自在尊者074、摩诃注那尊者075、见人飞腾尊者076、不空不有尊者077、周利盘特尊者078、瞿 *** 丘尊者079、师子比丘尊者080、修行不著尊者081、毕陵伽蹉尊者082、摩利不动尊者083、三昧甘露尊者084、解空无名尊者085、七佛难提尊者086、金刚精进尊者087、方便法藏尊者088、观行月轮尊者089、阿那邠提尊者090、指尘三昧尊者091、摩诃俱絺尊者092、辟支转智尊者093、山顶龙众尊者094、罗网思惟尊者095、劫宾覆藏尊者096、神通亿具尊者097、具寿具提尊者098、法王菩提尊者099、法藏永劫尊者100、善注尊者101、除忧尊者102、大忍尊者103、无忧自在尊者104、妙惧尊者105、严土尊者106、金髻尊者107、雷德尊者108、雷音尊者109、香象尊者110、马头尊者111、明首尊者112、金首尊者113、敬首尊者114、众首尊者115、辨德尊者116、羼提尊者117、悟达尊者118、法灯尊者119、离垢尊者120、境界尊者121、马胜尊者122、天王尊者123、无胜尊者124、自净尊者125、不动尊者126、休息尊者127、调达尊者128、普光尊者129、智积尊者130、宝幢尊者131、善慧尊者132、善眼尊者133、勇宝尊者134、宝见尊者135、慧积尊者136、慧持尊者137、宝胜尊者138、道仙尊者139、帝网尊者140、明网尊者141、宝光尊者142、善调尊者143、奋迅尊者144、修道尊者145、大相尊者146、善住尊者147、持世尊者148、光英尊者149、权教尊者150、善思尊者151、法眼尊者152、梵胜尊者153、光耀尊者154、直意尊者155、摩帝尊者156、慧宽尊者157、无胜尊者158、昙摩尊者159、欢喜尊者160、游戏尊者161、道世尊者162、明照尊者163、普等尊者164、慧作尊者165、助欢尊者166、难胜尊者167、善德尊者168、宝涯尊者169、观身尊者170、华王尊者171、德首尊者172、喜见尊者173、善宿尊者174、善意尊者175、爱光尊者176、华光尊者177、善见尊者178、善根尊者179、德顶尊者180、妙臂尊者181、龙猛尊者182、弗沙尊者183、德光尊者184、散结尊者185、净正尊者186、善观尊者187、大力尊者188、电光尊者189、宝杖尊者190、善星尊者191、罗旬尊者192、慈地尊者193、庆友尊者194、世友尊者195、满宿尊者196、阐陀尊者197、月净尊者198、大天尊者199、净藏尊者200、净眼尊者201、波罗密尊者202、俱那含尊者203、三昧声尊者204、菩萨声尊者205、吉祥咒尊者206、钵多罗尊者207、无边身尊者208、贤劫首尊者209、金刚味尊者210、乘味尊者211、婆私咤尊者212、心平等尊者213、不可比尊者214、乐覆藏尊者215、火焰身尊者216、颇罗堕尊者217、断烦恼尊者218、薄俱罗尊者219、利婆多尊者220、护妙法尊者221、最胜意尊者222、须弥灯尊者223、设特伽尊者224、弥沙塞尊者225、善圆满尊者226、波头摩尊者227、智慧灯尊者228、栴檀藏王尊者229、迦难留尊者230、香焰幢尊者231、阿湿卑尊者232、摩尼宝尊者233、福德首尊者234、利婆弥尊者235、舍遮独尊者236、断业尊者237、欢喜智尊者238、乾陀罗尊者239、莎伽陀尊者240、须弥望尊者241、持善法尊者242、提多迦尊者243、水潮声尊者244、智慧型海尊者245、众具德尊者246、不思议尊者247、弥遮仙尊者248、尼驮伽尊者249、首正念尊者250、净菩提尊者251、梵音天尊者252、因地果尊者253、觉性解尊者254、精进山尊者255、无量光尊者256、不动尊者257、修善业尊者258、阿逸多尊者259、孙陀罗尊者260、圣峰慧尊者261、曼殊行尊者262、阿利多尊者263、法轮山尊者264、众和合尊者265、法无住尊者266、天鼓声尊者267、如意轮尊者268、首光焰尊者269、无比较尊者270、多伽楼尊者271、利婆多尊者272、普贤行尊者273、持三昧尊者274、威德声尊者275、利婆多尊者276、名无尽尊者277、阿那悉尊者278、普胜山尊者279、辨才王尊者280、行化国尊者281、声龙种尊者282、誓南山尊者283、富伽耶尊者284、行传法尊者285、香金手尊者286、摩拿罗尊者287、光普现尊者288、慧依王尊者289、降魔军尊者290、首光焰尊者291、持大医尊者292、藏律行尊者293、德自在尊者294、服龙王尊者295、阇夜多尊者296、秦摩利尊者297、义法胜尊者298、施婆罗尊者299、阐提魔尊者300、王住道尊者301、无垢行尊者302、阿波罗尊者303、声皈依尊者304、禅定果尊者305、不退法尊者306、僧伽耶尊者307、达摩真尊者308、持善法尊者309、受胜果尊者310、心胜修尊者311、会法藏尊者312、常欢喜尊者313、威仪多尊者314、头陀僧尊者315、议洗肠尊者316、德净悟尊者317、无垢藏尊者318、降伏魔尊者319、阿僧伽尊者320、金富乐尊者321、顿悟尊者322、周陀婆尊者323、住世间尊者324、灯导首尊者325、甘露法尊者326、自在王尊者327、须达那尊者328、超法雨尊者329、德妙法尊者330、士应真尊者331、坚固心尊者332、声向应尊者333、应赴供尊者334、尘劫空尊者335、光明灯尊者336、执宝炬尊者337、功德相尊者338、忍生心尊者339、阿氏多尊者340、白香象尊者341、识目生尊者342、赞叹愿尊者343、定拂罗尊者344、声引众尊者345、离净语尊者346、鸠舍尊尊者347、郁多罗尊者348、福业除尊者349、罗余习尊者350、大药尊尊者351、胜解空尊者352、修无德尊者353、喜无著尊者354、月盖尊尊者355、栴檀罗尊者356、心定论尊者357、庵罗满尊者358、顶生尊尊者359、萨和坛尊者360、直福德尊者361、须那刹尊者362、憙见尊尊者363、韦蓝王尊者364、提婆长尊者365、成大利尊者366、法首尊者367、苏频陀尊者368、众德首尊者369、金刚藏尊者370、瞿伽利尊者371、日照明尊者372、无垢藏尊者373、除疑网尊者374、无量明尊者375、除众忧尊者376、无垢德尊者377、光明网尊者378、善修行尊者379、坐清凉尊者380、无忧眼尊者381、去盖障尊者382、自明尊尊者383、和伦调尊者384、净除垢尊者385、去诸业尊者386、慈仁尊尊者387、无尽慈尊者388、飒陀怒尊者389、那罗达尊者390、行愿持尊者391、天眼尊尊者392、无尽智尊者393、遍具足尊者394、盖尊尊者395、神通化尊者396、思善识尊者397、喜信静尊者398、摩诃南尊者399、无量光尊者400、金光慧尊者401、伏龙施尊者402、幻光空尊者403、金刚明尊者404、莲花净尊者405、拘那意尊者406、贤首尊尊者407、利亘罗尊者408、调定藏尊者409、无垢称尊者410、天音声尊者411、大威光尊者412、自在主尊者413、明世界尊者414、最上尊尊者415、金刚尊尊者416、蠲慢意尊者417、最无比尊者418、超绝伦尊者419、月菩提尊者420、持世界尊者421、定花至尊者422、无边身尊者423、最胜幢尊者424、弃恶法尊者425、无碍行尊者426、普庄严尊者427、无尽慈尊者428、常悲慜尊者429、大尘障尊者430、光焰明尊者431、智眼明尊者432、坚固行尊者433、澍云雨尊者434、不动罗尊者435、普光明尊者436、心观净尊者437、那罗德尊者438、师子尊尊者439、法上尊尊者440、精进辨尊者441、乐说果尊者442、观无边尊者443、师子翻尊者444、破邪见尊者445、无忧德尊者446、行无边尊者447、慧金刚尊者448、义成就尊者449、善住义尊者450、信证尊尊者451、行敬端尊者452、德普洽尊者453、师子作尊者454、行忍慈尊者455、无相空尊者456、勇精进尊者457、胜清净尊者458、有性空尊者459、净那罗尊者460、法自在尊者461、师于颊尊者462、大贤光尊者463、摩诃罗尊者464、音调敏尊者465、师子臆尊者466、坏魔军尊者467、分别身尊者468、净解脱尊者469、质直行尊者470、智仁慈尊者471、具足仪尊者472、如意杂尊者473、大炽妙尊者474、劫宾那尊者475、普焰光尊者476、高远行尊者477、得佛智尊者478、寂静行尊者479、悟真常尊者480、破冤贼尊者481、灭恶趣尊者482、性海通尊者483、法通尊者484、慜不息尊者485、摄众心尊者486、导大众尊者487、常隐行尊者488、菩萨慈尊者489、拔众苦尊者490、寻声应尊者491、数劫定尊者492、注法水尊者493、得定通尊者494、慧广增尊者495、六根尽尊者496、拔度罗尊者497、思萨埵尊者498、注茶迦尊者499、钵利罗尊者500、愿事众尊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