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正文

食色性也(食色,性也毕竟是谁说的)

食色性也(食色,性也究竟是谁说的)

“食色性也”释义物质享受和感官享受是人的天性”。出自孟子的《孟子·告子上·第四节》,整句如下: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译文:告子说:“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食,这里是动名字,有喜爱的意思;色,这里为态度、美好的意思,即喜爱美好的东西,是本性使然。

出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的“人性善”观点很不满意,就找***与孟子辩论。过程中告子说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为对人性的三种认识。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这句话,是为了证明自己关于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学,也就是主张食、色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告子思想,至今仍有时人学习的地方。告子曾说:“食色性也”。这句话很好理解,口腹之欲和男女之爱是人的天性。

告子认为,人生非善,亦生非恶。爱美之心人皆有,所谓食色,正是出于人的本能。对于此种观点,孔夫子则扩展说“君子色而不淫”。贪恋美色,人之常情,但若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就难免因欲望而成为淫邪小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食色性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